在全國迅速推廣的PPP模式,正受到越來越多信托公司和機構資金的關注。
信托業內人士稱,PPP是傳統投融資方式的轉型方向,目前市場空間巨大,看好這一領域的機構正日漸增多。當前,銀行理財資金、保險資金等各路資本,均對PPP資產青睞有加,未來隨著PPP退出機制的漸趨完善,PPP或迎來更大的發展空間。
近期的集合信托市場上,有一個現象引人關注。此前火爆多年的基礎產業信托,目前正從市場隱退。來自用益信托的統計顯示,2017年2月的集合信托市場上,基礎產業信托的成立規模大幅下滑85.01%。對此,用益信托的研報分析指出,基礎產業信托的成立規模大幅萎縮,主要是有部分政信項目已經轉向PPP模式,通過產業投資基金等方式進行融資。
而PPP領域絕對是一個不容忽視的大市場。有關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1月31日,全國PPP入庫項目已達1.16萬個,入庫項目金額達13.75萬億元。
面對這個十萬億級別的市場,當前市場上的各路資金,均已開始布局。作為相對敏感的資金,在早期已介入其中的信托,其運作模式已經歷了多重版本的迭代升級。據了解,較早介入PPP的中信信托,其PPP業務模式經歷了債權融資、“股+債+聯合體”、PPP母基金管理人這幾類模式的變遷。
對此,中信信托信托業務部副總經理劉美燕表示,最初金融資本在參與PPP項目時,只是提供資金的單一角色;但隨著業務模式的不斷演變,基于信托功能優勢,信托公司不僅顯示出較強的資金整合能力,還參與到項目的建設及運營管理。信托的綜合服務能力對于地方政府而言,更具不可替代性,此類項目的合作模式,在金融行業中也更具推廣意義。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當前資管市場“資產荒”依舊的背景下,銀行理財資金、保險資金,以及家族信托等各路資本,對于PPP資產的投資熱情正逐漸升溫。
信托業內人士透露,基于長期投資的特征,保險資金與PPP項目的匹配度頗高。當前,已有部分保險機構成為信托PPP項目的重要機構投資人。而且從趨勢上來說,保險資金對于PPP的投資呈現出增多趨勢。
劉美燕則透露,當前主流險資管理人更傾向于投資大型項目,如百億量級的PPP項目,具體集中于軌道交通或特大交通基礎設施建設領域,但不太能接受偏開發類項目。
中國國際經濟咨詢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陳勝春則指出,金融機構對于PPP項目的看法變化較大,2015年的時候,幾乎沒有機構愿意看PPP項目,但2016年下半年開始,機構的態度開始轉變,機構對于PPP的認識正逐步清晰。
有信托業內人士稱,當前部分銀行理財資金對于PPP項目的投資久期已經逐漸放寬至8—10年的期限,原來這些資金至多愿意做5年的投資,現在機構也逐漸開始做長期投資。
至于此前市場詬病的PPP項目準入門檻高、信息不對稱、資產流動性差、退出機制不健全等問題,也會在未來逐漸解決。據悉,由財政部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中心與天金所和中信信托等共同打造的全國性PPP資產交易平臺正式設立,將會為PPP項目中資本的進入、退出、相關資產的流轉交易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