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中信信托、華潤信托、百瑞信托、陸家嘴信托等多家公司披露了2016年年報。
此前,逾60家信托公司業績報表已在銀行間市場公開披露,中融信托以67.94億元位列營收第一,平安信托以37.97億元位居凈利潤榜首。
不過彼時披露數據僅限于資產負債表、利潤表,信托公司資產管理規模、創新業務等情況尚未可知。
最新數據顯示,中信信托以1.42萬億信托資管規模位列首位。不過,2016年信托資管規模整體呈現上漲態勢,與通道回流有關。
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梳理,資產證券化、財富管理、基金化、國際化業務成為2016年信托公司創新的關鍵詞。
“在中信信托看來,信托業可以在以下方面有所關注并進行業務拓展,如PPP、并購、權益投資,大健康、大消費、大中型企業定制化服務、資產證券化、財富管理、國際業務、互聯網金融、參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中信信托副總經理、董秘王道遠表示。
信托管理資產規模增23.93%
信托公司業務構成主要分為信托業務和固有業務。各家信托公司利潤支柱不盡相同。
如中信信托主要營收來源為信托業務,2016年手續費及傭金收入43.76億元,占比達72.25%。
相對而言,華潤信托更依賴固有業務。在其收入結構中,手續費及傭金收入8.74億元,占比27.25%;投資收益16.29億元,占比50.77%,其中因持有國信證券25.15%股權獲取投資收益10.81億元。
不過信托收入仍為多數信托公司的主要盈利來源。從行業整體看,信托業務收入占營收比例為67.16%。同日披露年報中的幾家公司,陸家嘴信托、百瑞信托的信托業務收入占比分別為74.87%、71.54%。
截至2016年末,中信信托全口徑資產管理規模為1.76萬億元,同比增長27%;其中信托資產規模1.42萬億元,同比增長39%。
2015年建信信托曾以1.1萬億受托資產位居業內首位。不過3月底建設銀行披露數據顯示,2016年末建信信托受托管理資產規模為1.31萬億元。因此,目前來看中信信托資管規模位列業內首位。
需要說明,資產規模高速增長并非個案。截至2016年末,西藏信托管理信托資產規模同比增長46.94%,中鐵信托同比增長56.31%。信托業協會數據顯示,2016年末信托行業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達20.2萬億元,較2015年末的16.3 萬億元,同比增長 23.93%。
業內人士認為,信托資產規模超20萬億背后,事務管理類信托規模占比接近二分之一,金融機構上升至資金信托第二大配置領域,這兩項重大變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道業務回流。
數據顯示,中信信托2016年新增的7866.41億信托規模中,非主動管理類占比70.13%;西藏信托新增3301.55億信托規模中,集合類占比僅12.26%。
創新關鍵詞
在宏觀經濟結構調整、泛資管競爭加劇、行業主動轉型等多重因素作用下,信托業轉型創新一直是行業關注熱點。從年報上看,資產證券化、國際化業務等,成為多家信托公司2016年度創新關鍵詞。
2016年外貿信托與工商銀行合作成立首單公募不良資產證券化項目,同時主導發行了以信托受益權為標的物進行公募的“雙SPV”創新產品,實現ABS產品在交易所上市。
華潤信托2016年報稱,年內發行全國首單信用卡不良貸款證券化產品、首單通信業信托型資產支持票據。從信貸資產證券化業務延伸至私募信貸資產證券化、企業資產證券化、銀行業信貸資產登記流轉中心非標轉標、類REITs等業務方向。
華融信托研究員袁吉偉稱:“以前主要是做信貸資產證券化,目前可能更趨向于參與企業和私募證券化。一是不用走繁瑣流程,二是信托在里面起主導作用,報酬率可能更高。”
海外業務方面,中信信托、外貿信托等多家公司均有創新產品推出。中信信托設立了環球機遇基金(Global Opportunities Fund),其子公司中信信惠國際為企業海外投資提供了總計14億港元的結構化融資。外貿信托于2016年成立了“全球資產配置三期”,規模2.82 億元。該項目計劃在投資中資美元債、中資金融機構優先股兩類資產的基礎上,加入量化策略,掛鉤三大工業國的大類資產。
中鐵信托副總經理陳赤認為,目前客戶對國外配置需求加大,國際化業務成為重要創新方向,信托公司普遍尋求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在2015年之前,由于信托公司國際化視野不夠、人才不足,很多公司的QDII額度都淪為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