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4日,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去年四季度末信托公司主要業務數據,各項數據指標表明,2017年信托業資產規模穩步增長,經營業績進一步提升。未來,信托公司需進一步打造核心競爭力,走集約化、創新化道路,不斷完善公司治理結構,嚴守合規經營底線,加快推進業務轉型,回歸信托本源,更好服務實體經濟。
資產增速較快
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全國68家信托公司管理的信托資產規模達26.25萬億元,平均每家信托公司3859.60億元,同比增長29.81%。
從信托資金的來源看,信托資金來源持續向多樣化和均衡化發展。單一類資金信托占比整體呈下降趨勢,而集合類資金信托和管理財產類信托占比上行趨勢愈加明顯。截至2017年年末,單一類信托占比由2016年年末的50.07%降至45.73%;集合類信托占比由36.28%增至37.74%;管理財產類信托占比由13.65%增至16.53%。
2017年,信托行業經營業績進一步提升。信托全行業實現經營收入1190.69億元,較2016年增加6.67%,實現利潤總額824.11億元,較2016年增加6.78%。信托資產依舊保持了高收益的特征,2017年12月清算信托項目2029個,截至2017年年末,年化綜合實際收益率為9.42%,較2016年年末的7.6%上升1.82個百分點。
另據數據顯示,截至2017年年末,信托行業風險項目有601個,比2016年年末增加56個,比2017年3季度增加7個;風險項目規模為1314.34億元,較2016年年末的1175.39億元同比增長11.82%;全行業不良率水平為0.50%,較2016年年末的0.58%下降了0.08個百分點。
業內分析認為,盡管信托資產規模穩步增長,經營業績不斷提升,全行業不良率水平持續下降,但風險項目個數和規模的同比上升態勢依然不容忽視。信托公司應進一步增強防范風險的意識,提高防控風險的效率,豐富化解風險的手段,嚴守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投向仍需優化
實體經濟是信托業投資的主要方向。數據顯示,工商企業穩居信托投向的榜首,其后依次是金融機構、基礎產業、證券投資和房地產。截至2017年年末,以上五大投向占比情況為:工商企業占比27.84%,金融機構占比18.76%,基礎產業占比14.49%,證券投資占比14.15%,房地產行業占比10.42%。與2016年年末相比,基礎產業超過證券投資升至第3位。
具體來看,工商企業是信托資金投向的第一大領域。2017年年末,其規模達6.10萬億元,較2016年年末的4.33萬億元同比增長40.78%。信托對工商企業的投資規模不斷提升,有力地支持了實體經濟的發展。
另外,受金融強監管和去杠桿影響,信托資金投向金融機構和證券市場的勢頭明顯放緩。2017年年末,信托資金投向金融機構的規模達4.11萬億元,四季度占比較三季度下降了0.17個百分點;投向證券市場的規模為3.10萬億元,四季度占比較三季度下降了0.18個百分點。
信托資金對房地產行業的投資一直受到各方關注。2017年年末,信托資金投向房地產行業的規模為2.28萬億元,較2016年年末的1.43萬億元同比增長59.69%,較2017年四季度的2.07萬億元環比增長10.50%。業內分析認為,近年來,監管政策對房地產融資一直呈高壓態勢,可以預計未來流向房地產的信托資金增速將趨于平穩。
除了以上投資方向,信托業投資方向正出現新的變化。戰略性新興產業、服務業以及現代制造業等正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西南財經大學信托與理財研究所近日發布的報告認為,新能源、新材料、生命工程、信息技術和移動互聯網、節能環保、新能源汽車、人工智能和高端裝備制造等的發展如火如荼,未來需要信托行業深耕此類產業,從項目開拓、管理流程、風控標準、投資形式等進行有效設計,在真正做到服務實體經濟的同時實現信托業轉型發展。
挑戰機遇并行
從數據可以出,銀信合作作為信托業的特色業務之一,占據了較高比例。2017年末,銀信合作規模達到6.17萬億元,占比23.51%,遠高于1.25萬億元、占比4.77%的信政合作業務。用益信托4月2日發布的研報認為,隨著監管力度進一步增強,未來通道類信托業務的規模可能會面臨較大幅度的減少。各信托公司在信托業務回歸本源的方針指引下,將更積極開展轉型性業務。
在2017年末,作為信托業“一哥”,中信信托就公開發布了一份《自律承諾函》,向監管層作出承諾,在不發生系統性風險、堅持穩中求進的總基調前提下,2018年公司的銀信通道業務規模只減不增。同時,將積極與存量銀信通道業務合作方溝通,爭取提前終止部分業務。
在轉型壓力之下,2017年,各信托公司推陳出新,紛紛探索推出多種與實體經濟需求和本源要求相適應的信托業務,如投貸聯動、資產證券化、產業基金、消費信托、慈善信托、綠色信托等,進一步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如平安信托家族信托品牌在近日全新升級,推出保險金信托、定制型家族信托、專享型家族信托、家族辦公室家族信托四大系列產品;萬向信托設立的水基金信托等。
毫無疑問,信托公司傳統依賴的規模競爭未來已難以為繼,走集約化、創新化的發展道路,才是信托公司實現可持續發展的理性選擇。新世紀評級發布的《2017年度中國信托行業信用研究報告》進一步分析認為,在行業整頓和主動業務轉型階段,未來大型信托公司競爭優勢更為顯著,特色化經營的中小信托公司也有望脫穎而出。
觀察:嚴守底線才能長遠發展
經過前幾年的突飛猛進,信托業進入轉型期。2017年,監管層推進“三三四十”系列專項治理活動,出臺《關于規范金融機構資產管理業務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關于規范銀信類業務的通知》等一系列監管文件,旨在去杠桿、去通道、去鏈條,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嚴監管和行業轉型升級對信托公司業務合規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信托公司需更加重視合規風險管理,轉變此前重業務規模、輕合規風險管理的錯誤思路,重點加強通道業務、房地產信托、信政合作業務、證券投資信托、投資者保護等方面的合規性,嚴守合規底線。
信托業要實現長期可持續發展,一方面信托公司需響應監管號召,順應市場環境變化,創新運用多種模式切入實體產業鏈,特別是未來的支柱性產業,深化產融結合,推動實體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另一方面,信托公司需認清定位、明晰主業,在資產管理、財富管理和專業化的受托服務等領域打造自己的獨特競爭優勢,繼續堅持主業方向不動搖,將主業進一步做精做強,進而謀求更大的市場發展空間。
另外,在加強合規風險管控的基礎上,需積極建設全面風險管理體系。目前,信托公司現有的風險管理體系存在諸多短板,隨著行業轉型升級的推進,將面臨更多新的風險形勢和考驗,實行全面風險管理是發展所需。信托公司應逐步實現全面風險管理與業務發展的有機結合。
展望2018年,信托業唯有積極推進信托公司業務轉型,堅持服務實體經濟,嚴守合規經營底線,提升主動管理能力,回歸信托本源,才能實現行業的可持續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