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托業作為金融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國家經濟建設的各個發展階段都發揮了積極的作用。當前,信托業正圍繞金融高質量發展要求和信托三分類新規,加快回歸本源。在此過程中,數字力量已成為構建信托服務能力的重要支撐。中國信托業協會發布的《中國信托業金融科技應用發展報告(2023)》(以下簡稱《報告》)顯示,信托行業數字化建設保持穩步發展態勢,科技投入持續增長;經營、服務、交付、管控以及IT與數據各項數字化能力均有所提升。
概況:數字化能力指數小幅提升
《報告》顯示,2023年,信托行業數字化投入達26.38億元,同比增速明顯回升,達9.8%。行業整體數字化能力指數為48.62,較2022年提高2.27。
“伴隨業務轉型需要,行業整體對數字化建設的重視與投入持續增加。”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中國信托業協會金融科技專業委員會委員李峰表示,“在信托業務三分類新規的推動下,信托業加快推進轉型調整,房地產、基建等傳統業務領域規模持續壓降,整體來看信托業新舊動能轉換已磨合起效。”
2023年,行業數字化經營能力指數較2022年提高了1.5分,達到56.2分。其中,行業在客戶信息應用及機構銷售支持方面的數字化普及程度的提升是推動客戶經營能力指數和機構經營能力指數增長的主要原因。
以客戶服務為例,信托公司通過數字化手段解決信息準確性、及時性和客戶信息保護等問題,調研數據顯示,超過85%的信托公司實現了上述目標;另外,約69.7%的信托公司建設了數字化的服務觸達渠道,包括微信、APP、官網等。
相對而言,面向合作機構的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仍處于起步階段。李峰表示,受業務發展方向調整的先導性影響,各家信托公司都在重視相應的能力建設,已經開始了積極的探索和合作。
據《金融時報》記者了解,信托公司的數字化建設主要以業務需求為導向,加大業務線上化流程改造,以此提升數字化水平。但也有少數信托公司建立起企業級的機構服務平臺。例如,上海信托依托信睿平臺等系統打造金融生態圈,已成功對接30余家理財子、銀行、保險、券商等金融同業。
重點:資產服務信托亟待數字支持
根據信托三分類新規,資產服務信托是最具本源業務之一,是信托轉型的重要方向。在業內人士看來,資產服務信托的核心在于“服務”,需要通過專業的信托服務創造信托特有的商業價值,從業務特點以及服務要求上來看,其業務更為復雜、工作量更為龐大,只有建立專業的數字化平臺,才能更好實現業務的正常運轉。
資產服務信托的數字化投入情況如何?根據中國信托業協會的調研數據,從2021年起,行業在資產服務信托領域的業務系統投入持續增長,連續3年均超過2億元,2023年達3.18億元,同比增速達15.8%。
李峰介紹,家族信托、資管產品服務信托是行業當前數字化建設的重點,而家庭服務信托這一新興業務,伴隨信托三分類新規的發布實施,其數字化投入顯著提速。從同比投入增速來看,家庭服務信托、風險處置服務信托2023年投入遠高于其他業務,均超過了100%,足見行業對此類業務的重視程度。
“資產服務信托依賴數字系統支撐,前期開發建設專門的業務系統需要較大的預算投入,但近幾年行業開始轉型調整以來,經營承壓較大,而且資產服務信托當前仍處于探索階段,短期尚不能帶來規模化產出,公司對資產服務信托的科技投入頗為謹慎。”華東某信托公司科技人士稱。
中國信托業協會調研發現,資產服務信托的數字化建設仍面臨業務基礎支撐不足、技術能力支撐薄弱、科技預算投入收緊等挑戰。
探索:降低行業數字化門檻與投入
當前,從系統建設模式上看,信托行業主要有自主研發、外采和外采產品定制化三類。《報告》認為,在以數字化方式開展相關業務的信托公司中,資管產品服務信托、資產證券化服務信托、預付類資產服務信托業務系統純外采的占比較高,均在70%以上,分別為78.8%、75.8%和71.4%;而家族信托、企業/職業年金服務信托、保險金信托業務系統的純外采比例也達到了60%以上。
“這一方面體現了此類系統產品化程度相對較高,信托公司采購成熟產品后可直接投入使用;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此類系統的專業化要求相對更高,行業的自研能力尚不足以支撐自主研發。”李峰表示。
一位業內人士坦言,信托業數字化轉型的過程中,需要既懂業務又懂技術的復合型數字化人才,關鍵崗位人才不足是個難題。另外,AI技術在數字化運營中的應用日益廣泛,也需要持續的技術創新和專業人才的培養。
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黨委委員、副總裁劉鐵峰表示,信托業的數字化轉型是一項戰略性、長期性的工作,不僅需要信托公司的努力探索,也需要監管部門、自律組織、基礎設施以及各類合作伙伴的協同共進。接下來,將持續完善行業數據“采、編、用”,建立數智化門戶作為服務行業轉型的主要服務窗口,同時,圍繞標品投研、資產服務信托等重點轉型業務的數字化需求,不斷加強外部資源集約和平臺功能迭代,降低行業轉型數字化門檻和成本。
李峰建議,加強行業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探索,例如,借鑒國外成熟市場和國內領先同業經驗,發揮中國信登等行業基礎設施在行業公信、資源凝聚、平臺集約及科技基礎等方面的功能優勢,構建面向資產服務信托等轉型業務的行業公共服務體系,為行業轉型提供堅實支撐和源源不斷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