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日報·上觀新聞記者今日從成立已滿一年的中國信托登記有限責任公司了解到,截至12月25日,全國各信托公司在信托登記系統上報送各類信托登記已累計超過20000多筆,其中預登記申請16000多筆。根據《信托登記管理辦法》規定,信托機構應當在信托成立或者生效后10個工作日內申請辦理信托產品及其受益權初始登記,并由中國信登進行形式審查,目前系統已完成初始登記3500多筆,變更登記和更正登記也在相繼產生。
截至2017年三季度,全國全部信托公司受托管理資產規模已突破24.41萬億元,已成為僅次于銀行業的第二大金融子行業。今年以來,先后召開的全國金融工作會議、黨的十九大以及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都明確指出,要以強化金融監管為重點,守住不發生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也正因為如此,已上線運行近4個月的中國信登信托登記系統顯得更為重要。
今年9月1日,中國銀監會頒布實施的《信托登記管理辦法》開始生效,該《辦法》對信托登記的定義及流程、信托受益權賬戶管理及信托登記信息管理、監管要求等進行了規定。信托登記系統于該《辦法》生效當日即開始提供全流程、全生命周期信托產品登記服務。
中國信登相關負責人表示,在當前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作為全國統一的登記平臺,中國信登信托登記系統上線運行,對于科學助力監管監測,強化市場約束,進一步加強信托行業風險防控,推進信托業轉型升級和服務實體經濟都具有重要意義。通過信托登記系統進行信托產品統一登記,意味著信托產品從發行或成立前報告、設立生效、重要信息變更到產品終止全流程都可以被監管監測,對于信托機構而言,強化了市場約束,夯實了自律基礎,有助于提升信托產品的公信力與信托行業整體聲譽。
據介紹,系統上線后,中國信登開通了系統與中國銀監會、各地銀監局專線訪問端口,原來信托監管的部分職責已通過系統來履行,實現由原來的“線下”搬到了“線上”,實時掌握行業運行情況并能及時采取相應監管措施,此舉有效提升了監管部門的監管效率,增強了監管的針對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截至12月25日,監管部門累計通過信托登記系統采取監管措施共計2900余筆,其中,涉及關聯交易的產品已查閱2400多筆,叫停160多筆。
在系統開發建設過程中,中國信登根據中國銀監會監管要求,開發建設了含預登記、初始登記及終止登記等200多個要素在內的數據庫,增加對信托產品運用信息、風險信息登記等情況考量,完善了信托產品基本信息及信托受益權信息,以進一步規范信托公司產品信息報送行為。
在信托產品報送過程中,信托公司通過信托登記系統獲取唯一有效的產品編碼,初始登記完成后也須在中國信登官網公示存續的集合信托產品信息,截至目前獲取有效產品編碼的信托產品達到14000余個,已有1300多筆存續的集合信托產品基本信息在中國信登官網進行公示。這種權威便捷的查詢渠道和唯一有效“ID”,不僅可以有效防范山寨信托公司與信托產品,也能極大方便各類機構的評估與評價,對信托產品之間的比較以及投資者的選擇,強化了市場對信托業務的約束。
此外,中國信登設置獨立的形式審查室,配備初審、復審團隊以及線上線下咨詢熱線,始終堅持嚴格的形式審查標準,強化內部控制與信息安全,以督促信托公司不斷提升登記報送質量。自系統上線以來,信托登記數質量逐步提高,信托報送行為更為規范,對防范行業風險起到積極作用。